您好,欢迎访问泗阳医院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医院论坛  |  联系我们
医院概况
您目前所在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

【发布日期:2014-08-12 阅读次数:次】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根据国家最新调查数据,目前我国3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全国约有1.39亿糖尿病患者,居于全世界首位。也就是说每十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一个可能是糖尿病人,如此高的患病率带来的是对患者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严峻考验。
  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四种。1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最常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确诊患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约占糖尿病孕妇的20%;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约占80%,这部分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有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老年人患糖尿病更为多见。有些老年人开始患糖尿病,可能没有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并发症却非常严重,特别是眼睛的异常经常会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所以,老年人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如:原来不近视的人发生近视或原有近视的人眼镜度数不断变化;突然地出现一只眼睛的上眼皮下垂,睁不开眼,伴有面部疼痛;突然发生看东西成双影,眼球不能转动,在外观上看眼球呈向外斜眼或“斗鸡眼”;眼皮常生“偷针眼”;眼睛经常红、痛等等,千万别以为仅仅是眼病或正常的衰老现象,应及时查找原因积极治疗,不能忽视糖尿病眼病的血糖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中最常见的,糖尿病主要损害视网膜的微小血管,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新生血管形成,出血量大时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最终可以引起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病人失明。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越高,平均达50%-63%。临床上根据有无出现新生血管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两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前仍无特效药物治疗,可以服用导升明、胰激肽释放酶等药物。内科治疗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可以延缓病变的发展,如果严格控制血压,降低血脂,调整饮食,多吃蛋白质食物,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则有一定机率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定期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观察有无大面积的毛细血管闭塞区,一旦发现即应考虑应用激光作全视网膜光凝,激光治疗使部分视网膜组织被激光凝固,剩余的视网膜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血氧供应,阻断新生血管产生,从而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早期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是战胜这种疾病的关键。增殖型者应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来治疗新生血管,从而使之萎缩,维持一定的视功能。玻璃体出血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及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使其保存残留视力,维持基本生活。
  虽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理想,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最为重要,而且早期预防所需费用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费用,疗效也更佳。因此糖尿病病人对眼病的预防尤其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延缓眼病的发生。
  从专业角度来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过了青春期后应定期检查眼底,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后5年应每年检查1次或遵医嘱。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及时去找眼科医生检查治疗,并要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糖尿病病人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及时就诊:①视物模糊,眼花,看一些标志或者阅读的时候很吃力,不能像以往一样看得清角落里的东西;②看东西有重影;③眼睛发红,而且一直不褪;④眼睛看见光斑或漂浮物;⑤直线看起来是弯的;⑥突然一只眼睛看不见;⑦眼胀痛,伴有头痛、恶心甚至呕吐。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有效控制血糖,及早、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损害。